盼你乐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搜索
楼主: musswit

欢迎女士踊跃发言!

    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04-2-3 08:56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不错不错!!
发表于 2004-2-4 19:03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都是男人,MM也太少了,没劲呀。
发表于 2004-2-4 19:15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有什么说的,性爱,交媾,女人身体发得多些,想看看男性的。
发表于 2004-2-5 02:10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呵,,,不至于吧?
发表于 2004-2-5 16:06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伙计们,斑竹怎可这样?包场子啊~~?我们怎么过啊~~!
发表于 2004-2-10 01:42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哇~~~有个妹妹,找我嘛~~~我好迷茫呀
发表于 2004-2-11 00:03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老大....我现在年岭还小.总这样长以后咋办呀....不用买腰带啦..哈哈哈...........
发表于 2004-2-11 08:55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谈“西出阳关无故人”    ——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新解         渭城朝雨浥轻尘,     客舍青青柳色新;     劝君更尽一杯酒,     西出阳关无故人。         唐代大诗人王维(公元701~761)的这首《送元二使安西》(又名“阳关曲”),千古传诵,脍炙人口。笔者认为,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。奇就奇在,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;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,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,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,具有极高的意境。但是,千百年来,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,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,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。         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。安西,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。王维所处的年代,各种民族冲突加剧,唐王朝不断受到了西面的吐蕃和北方的突厥的侵扰。开元二十五年(737年)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,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,察访军情,沿途他写下了《使至塞上》、《出塞作》等边塞名篇。《阳关曲》是王维晚年之作,其创作年代估计在“安史之乱”以后,据《资治通鉴》至德元年(756)七月载:“征河西、安西兵赴行”;至德二年二月载:“上至凤翔旬日,陇右、河西、安西、西域之兵皆会”。故当知“安史之乱”暴发后,边兵大量内调,此诗就是写于送友人即将赴安西从军之时,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《送张判关赴河西》、《送刘司直赴安西》等。因此,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,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。         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,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,却充满诗情画意。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。但是,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:“朋友,再干了这一杯酒吧,出了阳关,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。”笔者以为,这样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意性,没有能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意,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。         首先,作出了这样近乎浅显直白的解释,本诗便显的似乎并无新意,与他在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无特别之处,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诗,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诗“压卷之作”的称谓显然是不匹符的,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,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挖掘出来;其次,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,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,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,“古来征战几人回”,他一般不可能说出“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”这样的话去冒犯诗谶,这似乎也不合情理;再说,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,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“阳关”后才看不到诗人,出了“渭城”不同样也就看不到诗人了吗?那么“阳关”一词究竟在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?         笔者认为,诗人后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(即叙事题材的“倒叙”)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,引导读者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,然后历经艰险,最后终于凯旋而归时,而“我”——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已不在人世了……而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(于761年)便真的离开了。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已重新相逢,但“清风明月苦相思,荡子从戎十载余”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。因此,诗中的“西出阳关”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,而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离开了阳关。长期以来,“西出阳关”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,但是在这里却成了真正的“一语双关”: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,第一幅“西出阳关”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,渭城在东,阳关在西,是谓“西面出去”,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;另一幅“西出阳关”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多年后完成了任务剀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,渭城仍在东,阳关仍在西,却是谓“西面出来”,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。可见,常人都把友人从“西面出来”误解成了从“西面出去”了!不难理解,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,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,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,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,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,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。        应该指出,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,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,从汉代以来,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,同时也是军事要塞。“玉门关”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,而“阳关”内则完全属于唐朝的领土。在诗人看来,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“阳关”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来了。故此,准确完整地诠释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:         朋友    请再干了这杯酒    待你将来凯旋而归    出了阳关的时候   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     只有那    渭城的细雨    青青的客舍     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    还会像今天一样    在此迎侯         看!这哪里像是诗人在送别友人,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诗人呀!诗人王维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逆挽的写作手法,籍助于时空的转换,将国家的安危、战争的残酷、朋友的情谊、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,情景交融,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。其实,在王维的诗歌里也曾多次采用了这种语法结构,如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中“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两句就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;在与“阳关曲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《山中送别》诗中我们也同样能领会到诗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独运:“山中相送罢,日暮掩柴扉;春草明年绿,王孙归不归”。王维的这种语法技巧甚至对后来诗人也有启示意义,如白居易在《邯郸冬至夜思家》诗中“想得家中夜深座,还应说着远行人”两句,就不难感觉到是受到了他的影响。         重新认识王维“阳关曲”的重要意义,使我们再次强烈感受到:作为一位诗人,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,才能够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。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,也明白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,更知道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。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,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,也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——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……         “劝君更尽一杯酒”,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,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!这正是“阳关曲”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!!!         
发表于 2004-2-12 18:57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丘比特  盼你乐
发表于 2004-2-13 10:39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垃圾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手机版|小黑屋|盼你乐   

GMT+8, 2025-1-28 04:48 AM , Processed in 0.037840 second(s), 1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